English

经济道德与国家信誉

1998-10-20 来源:光明日报 本报驻罗马记者 马述强 我有话说
国际观察

经济道德与国家信誉

本报驻罗马记者马述强

在反思亚洲金融风暴的成因时,专家学者们已经得出这样的结论,东南亚有关国家和日韩等国金融管理部门内的腐败现象是这场危机爆发和加深的原因之一。由于金融管理部门内存在着一些幕后动作,整个金融体系就缺乏透明度,危机的许多诱因得以从中滋生。在这方面,日本尤为典型。日本最大的6家投资银行有5家卷入了非法贷款案,政府官员的经济丑闻连连曝光,不少人辞职、被查甚至自杀。这不由得使人想起意大利的情况,从1992年开始的“净手运动”所引发的后果与上述情形毫无二致,时至今日,仍有不少大企业和政界与经济界高层人士不断受到司法部门的追查。

与日本相类似,意大利经济在战后取得了飞速发展,六十年代和八十年代曾两度创造了“意大利奇迹”,使意大利一跃跨入了工业大国的行列,1986年意大利的经济实力号称超过了英国,名列世界第五位。但意大利的政治影响力却始终处于弱势,与其经济实力快速增长有些不相称。探其究竟,从此次亚洲金融风暴中所暴露出的有关国家的经济道德问题中可以得到一些启发。

有学者把日本的经济危机总结为信用危机,很有道理。经济生活中的腐败加剧了经济危机,政府又在危机中难有作为,市场对经济前景就失去了信心,政府的经济政策便失信于民,失信于国际社会,经济信用危机导致了国家信誉危机。对照意大利的情况,也可以多少证明这一观点。战后意大利长期的政党政治使政府更迭频繁,政党利益深深地渗透到经济生活的各个部门,政府官员为自己的政党和个人四处捞取好处,贪污受贿成为公开的秘密。如此,国家的经济生活发生了病变,经济道德观被扭曲,其后果就是经济信用遭到破坏,从而使国家形象受损,国家信誉降低。1991年美国衡量信用等级的机构穆迪投资公司曾将意大利的投资等级从AAA降为AAI,使意大利成为西方七国中唯一不拥有最高信用等级的国家。在争取首批加入欧元的过程中,意大利虽然在经济上取得了明显的成绩,但欧盟委员会和有关国家对意大利经济的达标情况多次表示公开的怀疑,这种态度的背后就隐含着对意大利国家信誉的轻视。针对这一情况,身为意大利人的世界贸易组织总干事鲁杰罗曾说过:“意大利的缺陷不是什么经济问题,而是政治信誉问题。”

从一定意义上讲市场经济本身是“信用经济”,而经济道德就是这种信用的基础。如果经济道德有失水准,不健康的经济因素必然会导致经济信用的降低甚至丧失,最终也一定会影响到国家信誉。此次亚洲金融风暴所验证出的经济道德与国家信誉间的这种关系,应当给那些经济生活中存在不良现象的国家敲响了警钟。在信息时代,经济的发展对国家经济政策的透明度要求很高,这对经济道德也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因此,改正不良的经济道德,保证经济信用,从而维护国家信誉既是一个老话题,也是一个新挑战。

在言及经营之道时,俗语常云:诚信为本。个人的商业行为需要约守此道,一个国家的经济生活也应循同此理,因为经济道德影响着国家信誉。这个道理值得思索。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